400-123-4567

【“两路”共铸 心向北京】“两路”精神天下扬NG体育(南宫)官方网站·app下载2024-12-15 22:58:37

  南宫体育毛主席诗云,无限风光在险峰。因高寒缺氧、峰险地偏,“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曾一度成为难以抵达的雪域秘境。川藏(康藏)、青藏公路(简称两路)的出现,打破了自古以原始交通方式进出藏的局面,两路犹如一双有力的臂膀将西藏更加紧密地团结在祖国的怀抱。

  今年是两路通车70周年。“两路”精神孕育自伟大艰辛的筑路奇迹,英雄的足迹是两路沿途最闪亮的坐标。雪域高原之巅,生命禁区之上,面对西藏亟需建设公路的现实需要,新中国10多万名筑路军民凭借非凡的勇气、毅力与智慧,一人一锹一镐,以两条公路为依托,在筑路、养路和护路实践中凝结形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川藏、青藏公路,以及“两路”精神的深远意义,不在一时,而在千秋。

  2014年8月6日,习就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新形势下,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两路”精神孕育自10多万军民高原筑路的伟大奇迹,历经一代代交通人养路、护路实践而锤炼升华,其蕴含的时代价值、丰富内涵和教育意义经时间打磨而熠熠生辉,愈放光华。

  跨过昆仑唐古拉,劈开石峡通。二十世纪50年代率先修筑完工的川藏(康藏)、青藏公路,一条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一条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公路,修筑之难世所罕见。两路绵延均2000余公里,终点汇合于西藏首府市,成为西藏最重要的交通运输“生命线年前,彼时的西藏只能依靠人背畜驮、渡船溜索等方式往来其间,川藏(康藏)、青藏公路的横空出世,实现了西藏现代公路交通建设“从0到1”的重大历史突破。

  西藏面积广、海拔高、地形复杂,两路途经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其不利于施工,勘测、筑路工程便成了人与自然的较量与斗争。川藏(康藏)公路翻越我国第一、二阶梯分界线座大山,海拔落差千余米,跨越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河等众多大河,横穿龙门山、炉霍、甘孜、青泥洞、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通麦等8条大断裂带。而青藏公路则跨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系,全线米以上,存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层等现实难点。在当时技术和工具落后、后方补给匮乏的状况下,凭借人力完成全程超2000公里的公路建设,伤亡惨重、代价极大,期间共有3000多名英烈牺牲。

  然而,肉体的病弱和伤痛并不能削减筑路大军誓死打通两路的决心,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最终转化为磅礴震撼的筑路凯歌。

  “爬上雀儿山,鞭子打着天。”在川藏公路重点工程路段、海拔5047米的雀儿山上,氧气稀薄,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频发。在工地,“千锤英雄”杨海银可以抡着7斤重的铁锤连续敲打1000多锤,作业时身体被冻土掩埋导致右腿短了一寸多,伤好后毅然返回筑路前线继续施工;爆破班长张福林长期在高海拔缺氧地区作业,经常呕吐并患有严重贫血症,一次爆破前发现第三排装炸药的炮眼没打好,上前纠正时被一块两立方米的山崖坠石砸中右腿和腰部,抢救时他却说自己恐怕不行了,请求为国家省下一针医疗资源,就这样年仅25岁的他永远长眠在了雀儿山……为尽快啃下雀儿山这块“硬骨头”,仅牺牲在这一个山头的便有300余人。除了劈开雀儿山,还有凿通然乌沟、横跨大渡河、吊桥飞仙关、筑路二郎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凿3700多座涵洞、架起430多座桥梁、开挖19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这一串数字是川藏筑路大军的“赫赫战绩”。

  修筑青藏公路时,领导筑路的慕生忠将军曾在他使用过的一柄铁锹把上刻下“慕生忠之墓”。他说,如果我死在这条路上,这就是我的墓碑。路修到哪里,就把我埋在哪里,头冲着的方向。公路不通,壮志不灭,据慕生忠将军之女慕晓峰回忆,“青藏公路修到沱沱河时正值雨季,父亲第一个跳下水抢修被山洪冲毁的路基。冰川融水冰冷刺骨,他却依旧搬石砌路、打桩凿石,站在河水最深、水流最急的地方抢修整整十几个钟头。上岸后双腿肿得鞋也穿不上,路也走不动……海拔5000多米的生命禁区,哈气在胸前结成了冰壳。清晨起床时,头发和地面的冰冻在一起,需用剪刀剪断头发才能起来。”1954年5月11日,在西藏运输总队调整下来的1200名驼工,以及由干部、工兵等精编而成的筑路队伍,开赴青藏公路施工现场。面对青藏高原严峻的生存环境,筑路大军毫不退缩,与困难日夜鏖战,成功跨过沱沱河,翻越唐古拉山,打通羊八井石峡,仅用时7个月零4天就把青藏公路修到了。

  怒江天险,金沙浪滚。除了山,河流也是增大施工难度最大的阻碍之一。面对被激流阻遏而无法勘探的怒江西岸,李文炎和4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四渡怒江,双手因为长时间泡在水里而肿胀溃烂;安久拉山西面山脚下,杨茂武只身系一根麻绳沿着峭壁探洞,全身遍布剐蹭伤、鲜血淋漓,悬空的脚下是汹涌的江水,成功为后续用炸药炸掉70米高的巨岩提供关键线索……

  斗艰攻险勇出发,劈山筑路慨而慷。川藏、青藏两条千里进藏路是用10多万军民的血汗所铸就的,正是这股将苦与难抛却脑后的大无畏气概,让他们走成了青藏高原上新的“长征”路!

  有一种精神,在“世界屋脊”上闪耀;有一种理想,于高天厚土间长存;有一群人,用坚守诠释平凡的伟大。他们是常年驻守川藏、青藏公路一线的养路护路群体,以两路养护保通为工作目标,年复一年地在鲜为人知的平凡岗位倾注劳动心血,以血肉之躯铸就两路沿线道路交通安全的“钢铁长城”,为“两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两路”精神继承发扬于一代代养路护路群体为两路殚精竭虑的奉献与付出,平凡英雄担当尽责成为新的“铺路石”。

  川藏公路素有“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说法,暴雨、冰雹、大风等天气复杂多变,加上公路坡陡弯急,存在泥石流、道路塌方、堵车、易发车祸等状况,管护工作十分辛苦和危险。管护川藏公路北线米的雀儿山五道班驻地工人,还要面临每年8—9个月的冰冻期、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18度、空气含氧量严重不足等恶劣的生存环境。这里的道班工人常年以道班为家,无论是日常养护路面,还是处理急难危重的突发险情,都第一时间冲到一线处置,在道班默默奉献着青春和人生,成为两路的“守护神”。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很多道班工人退休后选择把养路护路事业继续传给后辈。曾担任雀儿山五道班班长的曾双全,在父亲退休后顶班并主动请缨调到这里开推土机。有一次推雪作业时遇到雪崩,曾双全驾驶的推土机轮几乎在山崖边悬空,凭借熟练的操作手法,胆大心细的他铲开积雪,一点点将推土机倒回路面,避免了一场危险。遇到突发泥石流,要“跟石头赛跑”,救援的同时要提防随时从山崖滚落下的石头。“不知道泥石流什么时候会来,因为我坐机器里听不到,只能是外边人一打手势,我就退出。”曾双全表示,再艰苦的地方也需要人,看到负责路段畅通无阻,他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51岁的川藏公路道班工人郑良,16岁时被道班工人的父亲送到山上接替父亲从事这项工作,后在雀儿山五道班工作十余年。“父辈的人总有一种奉献精神。”郑良表示,子承父业的他已经完全理解了父亲当年义无反顾送他上山的心情。像这样的道班,在川藏公路沿线多个,串联成一个个风雪之中的护路灯塔。

  青藏公路是世界首例在高寒冻土区全部铺设黑色等级路面的公路,沿路翻过唐古拉山后进入西藏段,穿行于500多公里多年冻土层路段之上,路况较平原更为艰险复杂。在这里工作,与高寒缺氧等极端生存环境为伴是必修课。这群“天路”守护者毫不畏惧,战风雪、斗严寒、克艰险,排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道路安全隐患,默默守护过往每一位旅客的出行安全,确保云端“天路”畅通无阻、安全无虞。

  青海省格尔木市公路总段退休职工吴战瑞,二十世纪60年代作为工作人员来到青海,当时的公路是翻浆路,道路很差,车辆很容易陷到泥里。因此,除了平整公路坑洼处,他们还要协助受困车辆完成卸货、装货,使车辆能够顺利通行。在海拔4415米的五道梁,吴战瑞等护路工使用竹筐、扁担、背篼、牦牛车、手扶车、农用车等简易工具,为青藏公路畅通保驾护航。

  终年被积雪覆盖的唐古拉山口,驻扎在海拔5231米的“天下第一道班”自1954年青藏公路开通后就已存在。其管护路段是青藏公路最高路段,也是沿青藏线进出藏的必经之地。冬季的唐古拉山气温最低达到零下40度,严苛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使得道班工人们大多患有4种以上高原疾病,但并没有削减他们站好这班岗的决心。他们顶着极端天气清除道路冰雪、救助被困群众、救援受困车辆,道班大厅里一面面鲜艳的锦旗见证着这一切。笔者2024年除夕夜曾探访过“天下第一道班”,冬季高海拔极低的含氧量引发了呕吐、心悸、眩晕等高原反应,刚一下车便双腿发软、勉强站立,很快被热情淳朴的藏族道班工人们搀扶进温暖的道班大厅,并送来氧气瓶、热水、酥油茶等,还献上洁白的哈达欢迎从北京远道而来的我们。这些常年驻扎在“天下第一道班”的道班工人,脸庞是被高原风霜洗礼的古铜色,笑容是战胜了恶劣环境的乐观开朗。如果见过这群人眼神里闪烁的光芒,会发现那比唐古拉飞扬的雪花还要干净纯粹。

  青藏高原关山难越,但有人在、有路通、有车行的地方,便不能称之为“天险”。两路守护者的执著与坚守,是他们发自内心对川藏、青藏公路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和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认同与实践,更是对伟大祖国的赤诚和热爱。

  川藏、青藏公路是国家基建力量在西藏落地的重要引擎之路,是高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更是团结友谊之路。中央决策、全国支援西藏修筑两路得到了沿线各民族群众的热烈响应,藏族、苗族、回族、彝族等10多个民族的上万名民工积极参与到修路事业中,与筑路战士在劳动中结下了深厚情谊。两路的顺利通车离不开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齐心协作,同时作为西藏交通要道,两路持续广泛惠及沿线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两路”精神积淀自军与民、民与民之间的坚实友谊,军民一家亲、各民族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不断固实着“两路”精神的深邃内核。进藏部队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忍受饥饿也要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当地老百姓。参与筑路的两万多名藏族民工竭尽所能支援两路建设,与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劈山架桥、开凿线个宗(县)荣立集体功。藏族运输模范曲美巴珍,巾帼不让须眉,驱赶着自家的两头牦牛、一匹马加入牦牛运输队,从甘孜县到德格县岗托渡口120多公里运输线多次运送物资。一次运送雀儿山开山炸药的过程中,天气寒冷、大雪纷飞,为防止炸药受潮,曲美巴珍脱下藏袍盖在炸药上,自己却着单衣与牦牛依偎度过寒冷的夜晚。

  围绕两路的修筑和养护,许多藏族民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提升,切身体会到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工程技术得到锻炼,许多人成长为筑路的行家里手。例如筑路模范旺堆·阿都让玛9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等的亲切接见。安多养护段党支部书记、全国劳动模范巴恰曾经是一个穷苦的牧区孩子,在修筑青藏公路过程中受到汉族道班工人的帮助,与工人们相依为命,1962年以道班工人身份开始了长达30年的养路生涯。两路促进了汉藏群众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情谊在劳动中得到融洽和升华。

  “要想富,先修路。”1953年至2023年,国家累计投资3250.96亿元用于西藏公路交通建设。如今的西藏,川藏南线)、川藏北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滇藏“丙察察”路段以及千年古道唐蕃古道等,共同搭建起贯通南北、纵横东西的进藏公路主干脉络。截至目前,西藏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2.33万公里,666个乡镇、4596个行政村通了硬化路。川藏、青藏公路,以及逐渐拓展和增建的各等级公路,如同辫状水系一样向西藏各市(地)尤其是乡镇、行政村延伸。对于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各族群众而言,公路便捷,朝发夕至变成了寻常事。

  70年前,川藏、青藏公路助力西藏打开了现代化大门;新的历史时期,铁路干线贯通、动车开行;公路内联外畅、通达乡村;民航干支衔接、纵深辐射;邮政网点密布、覆盖城乡……涵盖雪域高原的一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将西藏与其他省市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携手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未来,西藏又因这一条条“幸福的大道”继续书写着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原文刊载于《中国西藏》汉文版杂志2024年第4期 文/李一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在西藏公路上行车,往往能见到忙碌的养护人。他们要么挥锨清除公路边的杂物,要么驱车沿途巡查,要么在群山中清除路障,要么在紧钢架桥护栏上的螺丝。在一条条公路上,川流不息的不仅有车辆,还有勇往直前的徒步者。[详细]

  【“两路”共铸 心向北京】1976年,挑战318(下)——到昌都之行再体验

  当初我们从出发时,因为车辆不够,把大部分行李留在,没能同时运到,现在人到了昌都,但是仍需要安排两个同志再返回去押运这批行李。[详细]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